当我们在谈论前端的时候,我们在谈论什么?—— 写在 2025 年

11 min

最近,很多即将踏入职场的学弟学妹问我类似的问题:现在学 Vue 还是 React?“前端已死”的说法是真的吗?大厂裁撤前端,这个岗位是不是只能做几年?AI 是不是很快就会彻底替代前端开发?

作为一名(前)前端工程师,在 2025 年的今天,我想结合当下的技术趋势,分享一些我的观察和思考。

1. 重新定义前端:“端”是什么?

很多焦虑的根源,来自于对“前端”这个概念的误解。要理解前端,我们必须先回到它的核心:“端” (Terminal)

“端”就是用户与之直接交互的任何终端。

前端开发 (Front-end Development),其本质就是构建与驱动这些“端”上所有可视化内容与交互体验的技术集合。它是一切用户所见、所感、所触的直接来源。

理解了这一点,我们再来看“端”的形态进化,就能明白前端的边界是如何被不断拓宽的:

  1. PC 时代:用户的“端”主要分为两类,一类是功能强大的桌面客户端 (如 QQ、各类软件和游戏),另一类则是愈发重要的 Web 浏览器。正是浏览器催生了基于 HTML/CSS/JavaScript 技术栈的 Web 应用生态,并形成了我们熟知的“前端工程师”这一职业。

  2. 移动互联网时代:智能手机的普及带来了两大全新的“端”—— 原生 App 和无处不在的 H5 页面。前端技术栈凭借其灵活性,在移动 Web 和 Hybrid App 开发中扮演了关键角色。

  3. 超级 App (Super App) 时代:紧接着,以微信为首的超级 App 催生了小程序 (Mini Program) 这种全新的应用形态。它成为了一个极其重要、拥有独立生态的“端”,也进一步拓宽了前端工程师的职责范围。

而现在,我们正处在一个“端”再次急剧膨胀的时代。除了上述主流平台,新的交互界面层出不穷:

  • 可穿戴设备:Apple Watch, 各类智能手环。
  • 空间计算设备:Apple Vision Pro, Pico。
  • 智能汽车:车载中控大屏、仪表盘。
  • 物联网 (IoT) 设备:智能音箱、智能家居中控等等。
  • 国产化操作系统:鸿蒙 (HarmonyOS) 正在构建的“万物互联”生态。

结论是显而易见的:端,不仅没有消亡,反而在爆炸式增长。

这些“端”的交互方式,短期内也无法脱离图形用户界面 (GUI)。无论是触摸、手势还是语音,它们大多是作为 GUI 的补充或增强而存在,而不可能彻底回归到命令行 (CLI) 模式,更不用说在未来十年内普及无界面的脑机交互了。

所以,前端的范围不是在缩小,而是在向着更广阔、更多元的领域扩张。

2. 前端工程师 ≠ Vue/React 工程师

“你们公司用 Vue 还是 React?” 这是我听过最高频,也是最令人担忧的问题。

将前端工程师等同于某个 UI 框架的熟练使用者,是一种常见的认知局限。Vue 和 React,与曾经的 Flash、jQuery、Flutter、MAUI 一样,都只是特定历史时期下,为了提升 GUI 开发效率和体验的工具

把框架等同于前端,就像说一位特级厨师的全部价值就是会用某个牌子的刀。厨师的核心能力在于对食材的理解、对烹饪技法的掌握和对味觉的创造力,刀只是工具。

一个专业的前端工程师应该具备这样的能力层级:

  1. 首先,你是一名软件工程师:你掌握计算机科学基础、数据结构、软件工程理论和项目管理知识。
  2. 其次,你是一名前端工程师:你理解 GUI 图形学原理、网络协议、性能优化、用户体验,并能处理包括客户端 (Client) 和服务于前端的后端 (BFF) 在内的广泛领域。
  3. 最后,你才是某个 UI 框架的使用者:你利用 React / Vue / Svelte / Flutter 等工具来实现具体的业务需求。

把自己局限在 Vue 或 React 的语法细节之争中,不仅浪费时间,更限制了自身的成长。真正的前端工程师,关注的是如何为不同的“端”选择最合适的技术栈,解决最棘手的工程化问题。

3. 拥抱 AI 浪潮:威胁,更是赋能

AI 不会取代前端工程师,但会重塑这个岗位。

对于那些专注于低复杂度、模式化编码的岗位,AI 的冲击是巨大的。因为这类重复性的工作,恰好是 AI 最擅长自动化处理的。

然而,对于真正的工程师而言,AI 是前所未有的赋能工具。以 GitHub Copilot、Cursor 和各类生成式 UI (Generative UI) 工具为代表的 AI 技术,正在深刻地改变开发模式。在 2025 年,我们已经看到 AI 在以下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:

  • 自动化基础工作:快速生成组件代码、编写单元测试、实现从设计稿 (Figma) 到代码的转换。
  • 提升开发效率:智能代码补全、快速定位 Bug、提供重构建议。

这股浪潮淘汰的,是那些将自己定位为“Vue/React 工程师”的人,因为他们赖以生存的技能正在被 AI 快速商品化。当我们将重复性劳动交给 AI 后,可以将精力投入到更有价值的工作中:

  • 业务与架构:从更高的视角审视业务逻辑,设计更具扩展性、更健壮的前端系统架构。
  • 用户体验 (UX):更深入地思考交互逻辑,利用数据和新技术创造极致的用户体验。
  • 复杂问题攻坚:专注解决极端场景下的性能优化、跨端一致性、工程化效能等复杂技术难题。

AI 提高了行业的准入门槛,它迫使我们从“代码实现者”进化为“问题解决者”和“价值创造者”。

4. 前端工程师的未来之路

所以,现在入局前端还晚吗?

坦白说,对于新人,现在的入行门槛确实比几年前高了许多。 那个仅靠学习一两个框架就能轻松找到工作的“红利期”已经彻底结束。市场充斥了大量同质化的初级开发者,同时 AI 也在不断抬高对工程师能力下限的要求。

但这并不意味着前端失去了价值。恰恰相反,它意味着市场的筛选变得更加精准。对于那些能够超越“框架使用者”身份,真正掌握工程化、跨端能力和产品思维的工程师来说,职业道路不仅没有变窄,反而因为淘汰了大量低水平竞争者而变得更加清晰和稳固。前景不再是“广阔”,而是“精准”——属于那些准备好迎接挑战的少数人。

对于想在 2025 年及以后,成为一名优秀前端工程师的同学,我的建议是:

  • 拓宽视野,拥抱“大前端”:不要只盯着 Web,去了解小程序、Flutter、鸿蒙开发,去思考不同“端”的特性和挑战。
  • 夯实基础,超越“框架 API”:深入学习计算机网络、浏览器原理、数据结构与算法。这些基础知识的生命力远超任何一个框架。
  • 驾驭 AI,而非被其替代:熟练使用 AI 编程工具,学习 Prompt Engineering,让 AI 成为你的助手,而不是你的替代者。
  • 培养产品思维,贴近用户:多思考“为什么做”而不是“怎么做”。理解业务、理解用户,才能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产品。

从我个人而言,我始终热爱前端。它让我能亲手创造一个可触摸、可感知的产品,让我能直观地理解用户、理解交互、理解业务。这种将一行行代码变为一个个鲜活产品的创造感,是无可替代的。

前端的故事,正在翻开新的一页。而你,就是执笔者。